在时光的长河中,有一位名叫曲凤山的老人,他的人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。1925 年 5 月 12 日,他出生在黑龙江省尚志市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。1946 年 9 月,青春正好的他,怀揣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,毅然投身革命,踏上了参军入伍的征程。次年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此,他的命运便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。
辽沈战役的烽火硝烟中,有他冲锋陷阵的身影;平津战役的激烈战斗里,他毫不畏惧,勇往直前;湘西剿匪的艰难任务中,他也始终坚守在一线。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,是他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见证,他用热血和生命,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退伍转业后,他来到地方,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,发光发热。1983 年 7 月,经原益阳地委组织部批准,他以县级干部的身份离休,彼时他的公务员行政级别为 15 级。他的前半生,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,本应在离休后安享平静的生活,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
2021 年 12 月,老人带着一生的故事离开了这个世界。当家属去领取抚恤金时,却发现发放的标准与老人应得的处级离休干部待遇相差甚远。按照正常标准,抚恤金大约在 50 万左右,可家属被告知的发放金额却只有 26 万,是按照无职务一般离休干部的最低标准执行的。这让家属们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,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,毕竟老人为国家奉献了一生,怎么能在身后受到这样的对待呢?
而这,还只是问题的一部分。当家属们整理老人的工资档案及相关文件时,更令人心痛的事情浮出了水面。原来,自 1980 年 9 月起,老人的工资就一直存在错发的情况。1980 年 9 月,按照国家标准,17 级工资应为 114 元,可档案里却显示只有 92.6 元,少发了 21.4 元;1983 年国家调整工资,15 级(六类)本应发 122.8 元,实际却只领到 121.7 元,少了 1.1 元。此后的岁月里,根据湘劳人薪 [1987] 122 号、湘劳人薪 [1987] 116 号等文件规定的工资调整待遇,老人也都没有足额领取到。1993 年 7 月,益地人 [1993] 34 号文件规定应增加的书报费、洗理费,在工资表中从未出现过;1994 年 7 月的职务工资、1993 年 12 月的交通费,也都没有按照相应级别标准发放。2004 - 2014 年期间,工资发放更是混乱不堪,时而少发数月,时而刚涨上去又跌下来。
家属们手中保存着赫山区住建局的工资档案,还有中央军委及各级政府的相关文件,这些都是工资错发的有力证据。他们大概估算了一下,仅仅是工资部分,错发的金额累计起来就约有 20 万。曾经,当地组织部长到家中了解情况,看过这些材料后,也认为存在错误,并且认同家属从 1980 年起核算错发工资的诉求。可是,随着这位组织部长的调走,这件事就像被遗忘在了时光的角落里,再也无人问津。家属们多次前往赫山区住建局、赫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反映情况,他们满怀期待,希望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解决办法,可始终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回应。
但老人的家属们并没有放弃,他们依然坚守着心中的那份信念,渴望能为老人讨回一个公道。他们多次向相关部门递交申请报告,只希望能够补发 1980 年 9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错发的工资,并且按照离休处级干部 15 级的标准发放死亡抚恤金。他们相信,相关部门一定会依据政策法规,尊重历史事实,维护老人作为离休老干部应有的合法权益。
如今,事情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。相关部门有的表示正在调查核实,需要时间去梳理那些历史档案和复杂的政策文件;有的则称由于时间跨度太大,涉及的政策又十分复杂,解决起来确实存在困难。可家属们觉得,这些都不应该成为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的理由。
曲凤山老人的一生,是奉献的一生。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国家,他的功绩不应被遗忘,他应得的待遇也不应被忽视。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,相关部门能够积极行动起来,认真厘清事实,给老人的家属一个公正的答复,让老人在天堂能够安息。让我们在铭记老人奉献的同时,也期待着这份迟来的正义能够早日降临,温暖这个历经波折的家庭。
来源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492337037668893224/